首頁 > 政府信息公開 > 政策文件 > 辦公室文件
發布機構: 霍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索 引 號:
標     題: 霍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于印發霍州市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成文日期: 2022-12-14
文     號: 霍政辦發〔2022〕45號 發布日期: 2022-12-16
主題分類: 公安、安全、司法 主 題 詞:
【字體:

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各有關單位:

《霍州市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

?

???????????????????????????霍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12月14日

(此件公開發布)

?


霍州市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

前 言

?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歷次全會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最大限度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山西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臨汾市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結合霍州市地質災害實際情況,制定《霍州市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所稱地質災害對象為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不穩定斜坡、泥石流、巖溶塌陷、采空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規劃范圍為霍州市全域,內容涵蓋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應急防治和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五個方面,是“十四五”期間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基本依據。規劃基準年為2020年,規劃期2021~2025年。


一、地質災害現狀及形勢

(一)地質災害現狀

市地質災害隱患點共計143處其中崩塌44處滑坡15處泥石流9處地面塌陷75處。按行政區域劃分:其中辛置鎮37處白龍鎮25李曹鎮7處大張鎮6處三教鄉7處師莊鄉18處陶唐峪鄉19處南環辦12處北環辦4處退沙辦7處開元辦1處;按規模等級分:中型72處、小型71處;按險情分:全市地質災害隱患點險情均為小型。全市143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共威脅人數2256人,威脅財產約6926.08萬元。

(二)“十三五”地質災害防治成效

十三五期間,我市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重點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精神,加強組織領導,以最大限度減少傷亡損失為目標,各單位密切配合,圓滿完成“十三五”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1.地質災害基礎調查工作“十三五”期間完善了地質災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統,健全了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制度,每年開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工作,經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極端天氣后地質災害專項排查,確定防治規劃地質災害隱患點共計143處。

2.分布實施重要地質災害點的避讓與治理工程對于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危害嚴重的人員密集區,及時實施工程治理或避讓搬遷。

3.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一是建立了以分管副市長為組長,自然資源、建、交通運輸水利應急管理、氣象、民政、財政等部門及相關鄉鎮(街道辦)為成員的地質災害防治領導機構完善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指揮部,為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應急搶險救災提供組織保障;二是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監測責任體系;三是完善實施《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四是加強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核查,建立汛期值班制度和災險速報制度,確保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預警預報工作及時發現速報。

4.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眾為主體的群測群防隊伍完善鄉(鎮)、村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將群測群防經費補貼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并配備簡便實用的監測預警設備。對143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發放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防災避險明白卡和防災預案表兩卡一表,明確監測責任人、監測人。引導、鼓勵村(社區組成地質災害聯防聯控互助組織,組織相關部門和專業技術人員對群測群防員進行防災知識技能培訓,不斷增強其識災、報災、監測預警和臨災避險應急能力。

5.地質災害應急“十三五”期間,建立了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實行防災減災領導責任制組織編制了《霍州市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霍州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確定了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合作單位地質災害應急處置能力逐步加強汛期期間市、鄉、村監測點實行24小時值班,并組織地質災害巡查小組和應急搶險小組,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排查、防治指導和搶險救災及時有效地開展了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共27次,避免了較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6.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十三五”期間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培訓教育,利用“4.22”地球日、“5.12”防災減災日、“6.25”土地日開展地災預防避讓知識宣傳,向廣大群眾宣傳、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累計發放宣傳資料1000余份宣傳冊1450本張貼宣傳圖畫320張懸掛條幅94條,廣大干部職工的防災減災責任意識得到了增強,廣大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避災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十四五”期間地質災害防治形勢

全市地質災害較多、分布廣且不均勻、汛期集中發生,具有隱蔽性、突發性、破壞性,“十四五”期間,我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

(1)地質災害多發、易發態勢霍州市地處祁呂賀山字型構造前弧的東翼,同時又受新華夏系低級別多字型構造的復合影響區域地質應力的方向大致為東西向的擠壓,在燕山運動以后形成的山間斷陷盆地—汾渭斷陷的南部西側,受霍山斷層及紫荊山斷層及次一級羅云山斷層控制;地形地貌及地質構造復雜,具備地質災害多發、易發的地質環境條件;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路建設、礦山開采、農村建房切坡等人類工程活動又誘發和加劇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極端降雨天氣頻發,預測規劃期內地質災害多發、易發態勢仍然存在。

2)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面臨的挑戰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十三五”期間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薄弱環節。一是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的密度精度不能滿足防災減災的要求。二是專業監測與群測群防能力都有待提升。

3)經濟社會發展對防災減災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十九屆五中全會報告提到要“提升自然災害防御工程標準”“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兩次提到地災防治工作。“十四五”期間,我市將大力拓展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將使地質災害風險大大增強,本來脆弱的地質環境面臨新的考驗,只有加強科技應用、信息共享、群測群防,才能應對新形勢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要求。

二、地質災害防治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歷次全會和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為根本遵循,以提升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減輕地質災害風險為主線,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根本目的,聚焦“隱患在哪里”“結構是什么”“什么時候發生”等關鍵問題,依靠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信息化,持續推進地質災害隱患識別、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和防災能力建設,不斷提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服務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為我市地質災害防治提供安全保障。

(二)規劃原則

1.以人為本,協調發展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為首要目標,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最大程度減少地質災害危害,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2.政府主導、明晰責任各級黨委政府按照屬地管理落實地質災害防治主體責任,各行業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各司其職、各擔其責。落實管行業必須管地質災害、管業務必須管地質災害、管生產必須管地質災害,誰主管誰負責的責任機制。

3.預防為主,綜合施治底線思維,堅持預防為主,加強風險源頭管控,提高預警精準度,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推進“隱患點+風險區”雙控,開展地質災害綜合治理,有效化解地質災害風險。根據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特點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全面規劃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應急防治和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將防治重點部署在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直接或潛在威脅的區域。

4.依靠科技,注重成效加強高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效率、能力和水平。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過程中,適時檢查評估防治工作成效,總結經驗教訓,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工作部署,實施動態管理,爭取防災減災效益的最大化。

(三)規劃目標

1.總體任務

通過開展地質災害“三查”工作及風險調查評價工作,加強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加大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力度,加強應急防治,到2025年建成系統完善的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提供安全保障。

2.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任務

地質災害防治任務主要包括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應急防治和能力建設等方面。結合我市不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次重點區和一般防治區合理配置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突出調查評價、監測預警和綜合治理。

(1)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建立健全隱患排查制度,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常態巡回檢查工作,并將調查、核查獲取的最新數據,補充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建設。

(2)加強地質災害天氣預警預報在每年汛期,要做好氣象預警預報,隨時掌握天氣變化,同時要完成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任務,做好地質災害天氣監測預警工作。

(3)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建立完善以主管部門管理為主體,以群策群防、預警預報為輔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認真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嚴格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出現災害前兆,可能危及人員及財產損失的地段,應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向社會公告并設立明顯的警示標志;加強地質災害防治隊伍建設,招聘與地質災害防治有關的專業性人才,來滿足新形勢地質災害防治技術要求。

(4)加強地質災害應急體系建設根據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際,加強應急機構建設,組建專群結合的應急救援隊伍,配備必需的交通、通信、簡單的專業設備,形成高效的應急工作機制,建設完善應急避難場所,加強必需的生活物資和醫療用品儲備,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要求,建立應急機構。

(5)加強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力度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根據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際,對穩定性差或較差、風險等級高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采取避險移民搬遷或治理措施,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

三、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防治區

(一)地質災害易發區

霍州市按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為3個大區,6個亞區。

1.地質災害高易發區(A),包括3個亞區

1師莊鄉西南部高易發區(A1)該區域地貌為破碎黃土塬,面積102.32km2,發育地質災害23處地形起伏大,黃土沖溝發育,人類工程活動較為強烈,主要人類工程活動為地下采煤活動,屬于李雅莊煤礦和什林煤礦采空區范圍內,對地質環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地質災害類型有滑坡和地面塌陷,主要以地面塌陷為主,地質災害高易發。

2白龍鎮中部高易發區(A2)區域地貌為梁峁狀黃土丘陵,面積58.62km2,發育地質災害27處黃土節理發育,含大孔隙,屬松軟土類型,沖溝出露的基巖表層風化破碎。出露地層主要為二疊系上石盒子組、二疊系下石盒子組、第三系和中更新統地層,巖性主要為黃土、軟弱相間層狀砂頁巖、碎屑巖。人類工程活動較為強烈,主要人類工程活動為公路切坡、削坡建房和地下采煤活動,位于白龍礦采空區和力拓煤礦重復采動區范圍,主要以地面塌陷為主。地質災害發育較多,地質災害高易發

3辛置鎮東部高易發區(A3)區域地貌為破碎黃土塬,面積106.55km2,發育地質災害59處地形起伏大,黃土沖溝發育,出露地層主要為二疊系上石盒子組、二疊系下石盒子組、第三系、早更新統和中更新統地層,巖性主要為黃土、軟弱相間層狀砂頁巖、碎屑巖。人類工程活動較為強烈,主要人類工程活動為公路切坡、削坡建房和地下采煤活動,處于辛置礦與豐裕礦重復采動區,對地質環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有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主要以地面塌陷為主。地質災害高易發。

2.地質災害中易發區(B)

區域地貌為堆積河谷和山前傾斜平原,面積294.48km2發育地質災害34處。地形起伏不大,出露巖層主要為第三系、第四系上更新統、中更新統和下更新統地層,巖性在平原區為黃土,在河谷區為沖積粘性土、砂卵石及黃土,屬松軟土類型。區域內構造不發育,只有靠近霍山山前存在霍山大斷裂,人類工程活動主要為建房和修路,人口聚集地區地質環境破壞程度較大,存在不良地質現象,植被覆蓋較差,水土流失較嚴重,地質災害易發。

3.地質災害低易發區(C)

1霍山北部低易發區(C1)區域主要為剝蝕侵蝕中山地貌,面積110.44km2。巖性主要為太古界變質巖系,構造主要為霍山內部斷裂,由于山高溝深,人跡罕至,人類工程活動程度低,地質災害低易發。

2霍山南部低易發區(C2)區域為構造抬升區,面積96.09km2,山高林密,人煙稀少,災害不發育。地層巖性為砂頁巖,由于差異風化及強降雨作用崩塌落石地質現象時有發生,但人員遭遇機率小,屬地質災害低易發區。

(二)地質災害防治區

1.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A)

區域包括李雅莊村、陳家山頭村、朱家嶺村、坡底村、陳家莊村、老張灣村、蔡家溝村、南坡村、新四村一帶,京昆高速以西大部地區面積310.12km2,主要以采煤引起的地面塌陷為主。

2.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B)

市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總面積為269.3km2涉及全市3個鄉174個村,位于三教鄉、李曹鎮西部陶唐峪鄉中部,主要為霍州腹地一帶。地形地貌為黃土殘塬及梁峁狀黃土丘陵區,溝谷發育,溝坡巖性多為中更新統(Q2)黃土類粉質粘土,局部為上更新統(Q3)黃土類粉土及下更新統(Q1)黃土類粉質粘土,黃土垂直節理發育。民用建筑形式為沿塬畔或梁坡肩開挖的黃土窯洞,跨度大。窯面、窯頂發育有垂直劈理及裂縫,易形成潛在崩塌需進行次重點防治。

3.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C)

1霍山北部一般防治區(C1)區域主要為剝蝕侵蝕中山地貌,面積91.34km2,為構造抬升區,地層巖性為砂頁巖,巖性主要為太古界變質巖系,構造主要為霍山內部斷裂,山高溝深,人跡罕至,人類工程活動程度低,地質災害低易發。由于差異風化及強降雨作用崩塌落石地質現象時有發生,但人員遭遇機率小,危害危險性小,進行一般防治即可。

2霍山南部一般防治區(C2)區域主要為剝蝕侵蝕中山地貌,面積94.74km2,為構造抬升區,地層巖性為砂頁巖,巖性主要為太古界變質巖系,構造主要為霍山內部斷裂,山高溝深,人跡罕至,人類工程活動程度低,災害不發育。由于差異風化及強降雨作用崩塌落石地質現象時有發生,但人員遭遇機率小,危害危險性小,進行一般防治即可。

四、地質災害防治任務

(一)調查評價

1.開展全市地質災害年度“三查”(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工作。

2.開展市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工作。全面查清地質災害及隱患點分布狀況,開展地質災害易發性、危險性和風險評價,了解其分布范圍、規模、結構特征、影響因素和誘發因素等,為全市的經濟布局、發展提供較詳細的地質環境資料。

3.開展新增地質災害隱患點調查工作,通過調查核實獲取最新數據,更新地質災害信息庫。

4.開展重要鄉鎮(街道辦)風險調查評價工作,提出風險管控對策建議。

5.進一步加強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從源頭上控制、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做到早發現、早防治、不引發新的地質災害。

(二)監測預警

1.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

完善市、鄉、村三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做到各級均有具體責任人,每個隱患點有專人監測。群測群防人員配齊卷尺、鋼釘、油漆、簡易手持GPS、手持監測數據發射器、手提擴音器、報警銅鑼、手電筒、雨衣、雨靴、記錄本和滑坡無線裂縫伸縮儀等基本裝備。

建立群測群防信息管理、交流和發布的信息化平臺。依托地質災害風險調查、核查成果,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集成全市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隱患點的防災預案表、防災工作明白卡、避險明白卡及市、鄉、村三級監測體系和監測責任人姓名、工作單位、聯系電話等信息,形成群測群防信息管理、交流和發布的信息化平臺,實現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信息的網上瀏覽和動態更新。

2.地質災害群專結合監測預警和專業監測預警體系建設

在群測群防監測的基礎上,選擇風險等級較高、尚沒有實施搬遷和治理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部署成本低、實用性強的普適型地質災害監測儀器通過配備普適型監測設備實現地表變形與降雨等關鍵指標的自動化監測與預警工作選擇成災機理典型、穩定性差、風險等級高且難以實施工程治理、避險移民搬遷的滑坡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以位移、應力、地下水、降雨等因素為主的立體綜合監測,布設專業監測儀器進行實時自動化監測,對監測數據實時分析,研究地質體變形發展趨勢,最大限度對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適時發出預警預報信息,為避險決策提供技術支撐。

3.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體系建設

繼續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工作,初步建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模型,充分利用互聯網以及廣播、電視、電話、手機短信、手機微信、宣傳車等各種媒體和手段,及時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信息,提高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成效。

(三)綜合治理

對穩定性差或較差、風險等級高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采取避險移民搬遷或治理措施,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

1.地質災害工程治理

(1)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對威脅城區、集鎮、村莊等穩定性差、風險高、難以實施避險移民搬遷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工程治理。對威脅交通、水利、景區等基礎設施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由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組織開展工程治理;對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由責任單位負責開展工程治理。

(2)地質災害排危除險。對調查發現的風險高、險情緊迫、治理措施相對簡單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采取投入少、工期短、見效快的工程治理措施,組織排危除險。

(3)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維護。對受損或防治能力降低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及時采取措施進行維護,確保防治工程的長期安全運行。

2.實施避險移民搬遷

對受地質災害威脅嚴重、不宜采取工程治理的人口密集區或群眾疏散困難的區域和穩定性差、風險高、治理難度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避險移民搬遷。“十四五”期間擬安排搬遷工程109處,涉及辛置鎮、南環辦等鄉鎮(街道辦)

(四)應急防治

1.健全應急機構與隊伍健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和專業技術指導機構,統籌協調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加強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和地質災害專業救援隊伍建設,發展社會應急救援隊伍,增強救援力量。加大應急車輛等必要的應急裝備投入,提升應急處置能力。

2.加強應急值守與處置完善應急值守工作制度,提高信息報送的時效性、準確性,及時發布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和啟動應急響應,提高應急值守信息化和自動化水平。完善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提高應急處置流程的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水平。

3.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裝備建設加大自然資源部門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裝備建設,配備專業通訊電話、野外調查記錄儀、激光測距儀等專業設備提高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工作水平

4.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按照《山西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要求,規劃期內組織進行2次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搶險訓練和實戰演練。

(五)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

1.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及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編制霍州市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經專家評審后由政府發布實施全面提高霍州市地質環境保護與管理水平,大大改善地質環境狀況,為構建和諧霍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貢獻。

2.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水平

以汛期為重點,結合“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災減災日和“6.25”全國土地日開展地災預防避讓知識宣傳,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絡等新聞媒體開展宣傳活動,通過廣播、電視、短信、微信、微博、報紙、宣傳欄、宣傳冊、掛圖、光碟和發放明白卡等方式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做到家喻戶曉。每年市、鄉、村三級地質災害監管人員、防治責任人、監測人及骨干群眾開展2次地質災害防災知識、技能培訓,加強對基層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人員業務培訓,強化各相關部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人員責任意識和履職能力,提高群測群防人員日常巡查記錄、災害識別、緊急情況上報和組織避險撤離等業務水平。

3.加強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工作

繼續完善地質災害數據庫的建設,加強地質災害信息共享與服務,實現氣象、水利、自然資源等相關部門的業務協作和互聯互通,快速搭建應急通信平臺,提升對突發性地質災害信息的快速報送調度指揮能力,提升應急處置和服務社會能力。

4.加強地質災害技術裝備保障能力建設

充分利用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單位的裝備實力和技術力量,加強長量程三維激光掃描儀、智能無人機、車載地質災害調查監測業務平臺的配置,增加地質災害調查監測數據采集與處理分析技術裝備,加強地質災害野外專業技術用車保障,提升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能力。

5.加強礦山和旅游景區地質災害調查工作

對各類礦山加強詳細地質災害調查,對其礦區及周邊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進行調查強化礦山企業對礦區地質災害防治意識,加強礦山地質災害監管力度,逐步使礦山地質環境得到改善。

加強旅游景區詳細地質災害調查,對景區內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進行調查。對危險地段豎立警示牌,采取工程防治措施,警示游客避讓。

五、規劃分期安排及經費估算

(一)投資匡算

根據省和市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防治工程取費標準及相關行業標準,結合市地質災害防治現狀及實際需要,按2020年靜態物價水平匡算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費霍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21-2025年)工作經費約3567萬元。其中:

(1)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培訓、宣傳15萬元;

(2)地質災害隱患點排查、巡查、核查15萬元;

(3)每年進行群測群防信息更新(包括群測人員補助)20萬元;

(4)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體系建設20萬元;

(5)突發地質災害應急反應體系建設20萬元;

(6)地質災害實地演練工作(按3次計算)9萬元;

(7)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治理工程3項)經費概算共計3438萬元;

(8)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修編30萬元。

(二)地質災害防治資金籌措

因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質災害隱患的治理經費,由級財政負擔或申請上級財政資金。

因工程建設等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的治理經費,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單位負責籌資。危及公路、水利、通訊、礦山和企業等安全的地質災害點的治理經費,由其主管部門或受危及的單位負責。

地質災害搬遷避讓工程按每戶12.08萬元補償村民,資金來源按省級出資50%,市、縣級各出資20%,個人出資10%分配。

調查評價、監測預警、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由政府安排資金定期投入。

(三)實施安排

“十四五”期間,市地質災害防治任務實施安排如下:

1.開展全市地質災害年度“三查”(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工作;

2.開展霍州市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工作;

3.開展全市新增地質災害隱患點排查工作;

4.實施地質災害搬遷治理工程項目共109戶。

六、保障措施

(一)行政管理保障措施

1.地質災害防治實行市、鄉、村、礦主要領導負責制,統一管理、分工負責,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議事日程,狠抓落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2.依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結合市發展、交通、水利、旅游等相關規劃,修訂完善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報市政府批準后公布,并納入霍州市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財政支出預算計劃,認真組織實施。

3.建立相關部門職責明確、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做到“責任、措施和監管”三到位。市自然資源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水利、交通、住建應急管理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本部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確保《規劃》全面實施。

4.建立責任追究和獎勵制度,對違反《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導致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的,要給予直接責任人和其他間接責任人相應的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及時提供地質災害前兆信息,避免引發地質災害和在防治工作中做出重大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適當的獎勵。

5.逐步完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體系,制定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應對各種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搶險的各項工作,盡最大努力減少因災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二)制度保障措施

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山西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有關規定,嚴格地質災害評估制度堅持依法行政,認真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有關法律、法規和制度,完善《地質災害巡查監測制度》、《值班制度》、《災情速報制度》等各項制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監督,確保群測群防體系有效運行。

(三)資金保障措施

1.落實資金投入,保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良性運轉。財政部門要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要求,將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的防治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保障2025年前全面建成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綜合治理體系和應急防治體系,確保地質災害隱患能夠治理、監測人員得到適當補助、宣傳培訓演習能夠全面落實。

2.堅持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采取有力措施,督促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隱患,治理費用由責任單位承擔。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確需治理的,防治經費由本級財政負擔或申請上級財政資金。建立政府、社會和責任人共同參與的地質災害防治機制,將地質災害搬遷避讓和工程治理與扶貧攻堅、土地整治、生態移民、新農村建設等相關工作緊密結合并融合起來。

3.對有一定經濟效益的治理工程項目,建立多種靈活有效的防治資金融資渠道,出臺優惠和鼓勵政策,形成多渠道投入的良性機制。

(四)宣傳教育措施

1.認真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基本知識的普及宣傳工作,定期組織開展地質災害的基本知識與防治常識宣傳,提高全市人民地質災害減災、防災和抗災能力。

2.分期分批組織各地質災害防治責任人、監測人和監督人員,接受地質災害防災知識培訓,提高地質災害監測防治及應急自救能力。

(五)技術保障措施

1.嚴格按照自然資源部、省廳制定的有關技術標準和規范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并進行嚴格的監督管理。

2.充實地質災害防治的技術力量,加強在職人員的技術培訓和專門人才引進,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監管水平和專業素質。對防治區內相關人員進行培訓,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的科學知識,提升監測技術含量,提高災害信息采集和處理水平,提高監測預報成功率。

3.利用地勘隊伍人才和技術優勢,鼓勵各地勘單位積極參與地質災害的監測與防治,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和裝備,提高地質災害調查、勘查、危險性評估、設計、施工、監測等綜合能力。

4.地質災害移民搬遷選址時必須請有地質災害評估資質的單位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避免新址存在不良地質災害現象工程施工誘發不良地質災害,避免重復建設。

七、附 ?則

1.本《規劃》經霍州市人民政府批準后頒布實施,自批準之日起生效,由霍州市自然資源局負責解釋。

????2.本《規劃》原則上每5年修編1次。


相關解讀: 【圖片解讀】《霍州市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
  

網站地圖 聯系我們

主辦單位:山西省臨汾市霍州市人民政府 ? 版權所有 2018

承辦單位:霍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晉ICP備07003720號  網站標識碼:1410820001

涉密文件嚴禁上網

霍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提示: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瀏覽器可以獲得最佳瀏覽效果!

晉公網安備 14100002000660號

適老化無障礙服務認證標識